1958年,设文安公社;1968年,更名红阳公社;1978年,改为文安乡;1994年,改文安镇;2003年1月,更名洪安镇;2005年,义和镇三合村划归洪安镇。
民国时期,属均安乡。1950年,设黄土乡,属简阳县洛带区;1958年,乡改公社;1976年1月,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;1985年,公社改乡;1996年,改黄土镇;2004年10月,义和镇部分并入黄土镇。
2019年12月23日,撤销黄土镇,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洪安镇管辖。
在洪安镇,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,如刘氏宗元祠和张家祠堂等。
刘氏宗元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由从广东和平县移民入川的刘运先所建,后刘运先之子刘宗元(又名刘忠元)于乾隆三十年(1765年)重建。该祠堂见证了刘氏家族的发展,也反映了客家移民的开拓拼搏精神。
张家祠堂始建于清朝,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复合四合院落,融入了成都本地民居建筑风格,它既是“湖广填四川”这段历史的印记,也是客家人迁徙发展的见证,被列入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。
此外,洪安镇的刘家大堰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记忆。入川始祖刘运先在此筑建堤坝,围成一个80多亩的大堰塘,后来该地虽被平整成农田,但刘家大堰的地名沿用至今,它见证了客家移民筚路蓝缕、勤奋劳动、智慧创业的过程,是乡土文化的遗存和延续。
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,是洪安镇宝贵的财富,反映了当地的发展历程和人文风貌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洪安镇的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。明清时期,镇内的街道上店铺林立,吆喝声此起彼伏。茶馆、酒楼、客栈、商铺应有尽有,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。这里的商品交易不仅活跃了当地的经济,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
然而,洪安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它也经历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。战争的硝烟、自然灾害的侵袭,都曾给这座小镇带来沉重的打击。但洪安镇的人民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,在困境中顽强拼搏,重建家园。
新中国成立后,洪安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,农业生产实现了现代化,水利设施不断完善,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。同时,工业也开始兴起,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改革开放以来,洪安镇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道路交通日益发达,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,众多企业入驻,带动了就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。镇内的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社会事业也蓬勃发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。
如今的洪安镇,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小镇。走进镇里,宽敞整洁的街道、鳞次栉比的高楼、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让人目不暇接。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,医院里医护人员忙碌而有序地工作,公园里老人们悠闲地散步、锻炼。
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,洪安镇也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。镇周边的青山绿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,清新的空气、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。古老的建筑、传统的技艺、民俗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,成为了洪安镇独特的文化名片。
回顾洪安镇的历史发展,我们看到了一部艰苦奋斗、不断进取的壮丽篇章。它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,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。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洪安镇将继续砥砺前行,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!
喜欢黄老斜的随笔录请大家收藏:(m.motanshuwu.com)黄老斜的随笔录墨坛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